一定要看的家教網與英文高分技巧


一定要看的家教網與英文高分技巧


一定要看的家教網與英文高分技巧


很重要 所以說三次



bbbbbbbb

13歲出養美國 少女圓夢有個家
中時電子報作者洪榮志╱台南報導 | 中時電子報 – 2015年8月4日 上午5:50
推薦
中國時報【洪榮志╱台南報導】
「我好想有個家!」就讀國中一年級的13歲少女小果,自幼因親人過世,6歲起就被保護、安置,但一直想要有個家。善牧基金會台南嬰兒之家歷經2年媒合,終於替小果找到美國的收養家教網家庭,3日養父母專程來台與小果相見歡,締造善牧最高齡的出養紀錄。
善牧台南嬰兒之家表示,小果因父母雙亡,6歲就被安置在私立台南仁愛之家育幼所;原本小果並不適應育幼所的生活,但在社工、保育員不斷輔導、照顧下,終於放開心胸,還會照顧比她小的孩子。
由於小果一直想要有個家,2年前市府委託善牧替小果尋找永恆的收養家庭,但在國內與國外一直找不到適合的收養家庭,原本社工們已打算替小果規畫中長期的安置計畫,沒想到住在美國喬治亞洲的Land夫妻願意收養小果,開啟出養的契機。
善牧台南嬰兒之家指出,Land夫妻因在美國長期認養孩子,近年家教網來萌生收養的想法,加上夫妻倆對台灣文化很有興趣,最後決定收養小果。
小果一開始並不想去,但養母為了她特地學中文,並從今年2月起經常與小果視訊,表達關懷,也讓小果了解美國的生活情況,她才答應與養父母到美國去。
昨天Land夫妻越洋來到善牧台南嬰兒之家接小果,小果一開始還有點緊張害羞,但是當收養爸媽拿出彼此最喜歡玩的UNO牌後,第一次見面的尷尬便逐漸消失。
Land太太說,她很喜歡小孩,第一次與家教網先生看到小果時,就覺得她長得很可愛,很喜歡她,雖然彼此仍有語言溝通的問題,但在決定收養小果後,她開始去上中文課,現在已可以用一點簡單的中文句子溝通。
昨天結束收養交接程序後,喜歡運動的Land夫妻還與小果一起返回台南仁愛之家育幼所,除了看看小果以前居住的家教網地方,還陪小果與院生一起打籃球。由於已經住了7年,大家的感情都很好,如今要離開了,仁愛之家除替小果舉辦惜別會外,大小朋友們也相互擁抱表達不捨,祝福小果一帆風順。學童下田插秧 體會粒粒皆辛苦
中時電子報作者黎薇╱苗栗報導 | 中時電子報 – 2015年8月4日 上午5:50
小小農夫青少年水稻生產體驗,3日邀請信義國小200多名學童一起彎腰插秧,體驗早期農夫插秧的辛苦。(黎薇攝)
小小農夫青少年水稻生產體驗,3日邀請信義國小200多名學童一起彎腰插秧,體驗早期農夫插秧的辛苦。(黎薇攝)
中國時報【黎薇╱苗栗報導】
農糧署北區分署在各縣市推動深度米食推廣教育,頭份鎮農會結合鎮內信義國小學童辦理種稻體驗,3日上午縣長徐耀昌和學童一起挽起衣袖、捲起褲管家教網,下田插秧,體驗早期農人的辛勞,也體會粒粒皆辛苦的真諦。
近年來國人飲食追求西式速食,白米消費量逐年下降,為讓學童從小養成以米飯為主食的習慣,農糧署北區分署與各縣市合作辦理種稻體驗、稻田彩繪、米食教作、稻草編織等稻米文化活動。
頭份鎮農會與信義國小合作,從6月將水稻生長過程融入教學,讓學生透過親自播種、育苗、插秧、施肥、收割、碾米等歷程,除知識學習,也體驗農民辛勤。
插秧前依傳統習俗進行開工祈福儀式,在田間擺設牲果,祈求風調雨順、五穀豐收,200多名學童在農會人員指導下,依深耕淺種方式,把1個月前播育的秧苗,小心翼翼地植入水田。
不少學童首次插秧,光腳踩入農田時,不禁抱怨「泥巴軟軟的,好難走!」小三生吳克謙興奮的說,第1次手工插秧很好玩,但一直彎著腰插秧很辛苦,沒幾分鐘就腰酸了。
農會家政班媽媽同時也在場邊準備漉湯粢等客家米食,重現早期農夫在田間吃點心充飢的滋味。頭份鎮農會總幹事陳貴生表示,藉由體驗傳統種稻的過程,期盼讓學童懂得惜福感恩,養成吃米飯的習慣,增加國內糧食自給率。小提琴家曾宇謙:感謝爸爸相信我的鬼話
親子天下親子天下 – 2015年8月4日 上午10:57
相關內容
小提琴家曾宇謙:感謝爸爸相信我的鬼話觀賞相片
小提琴家曾宇謙:感謝爸爸相信我的鬼話
作者:林韋萱
攝影:鄒保祥
二十歲的曾宇謙,才剛獲得「古典音樂界奧運」──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大獎,又在八月二日獲得了傳藝金曲獎的最佳詮釋獎。上個月底,他來到《親子天下》辦公室,分享了他以往「小屁孩」的行徑,以及他在音樂路上的收穫與犧牲。以下是他的專訪內容:
Q:成為一流的音樂家不是一般平凡家庭可以負擔的夢。當初,你的爸媽是如何決定讓十三歲的你出國念書?
A:我考上寇蒂斯音樂學院時,有朋友跟我爸媽說,一年大概準備個二、三百萬「就」夠了。但二、三百萬對我們家來說根本不可能。後來,實際上到美國的花費,一年也差不多一百萬元。但一百萬元對大部分的家庭來說,也可能是一整年的收入。
小時候我不懂爸媽的壓力,只覺得說:「阿我就考上了,你又不讓我去?」我看我爸一直猶豫要不要辭職陪我去,我就跟他說:「好,你就遞辭呈了吧!反正以後我再補給你。」
但說實在,一個十三歲的小孩怎麼知道自己會不會成功?我現在回想起來,覺得自己真的很大膽,也很感謝我爸爸相信我的鬼話。當然,那時候是真的覺得自己可以做到。
所有親朋好友都覺得我爸爸很傻。很多人都跟他說,大家都覺得自己小孩是天才。為了去美國,房子、車子都要賣掉,回台灣還要租房子……後來,我們拿到了贊助,才解決經濟上的問題。
爸爸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,我跟我爸在美國的四年,我們幾乎沒有出去玩。華盛頓離費城不過兩個小時車程,我們也都沒去過。因為總覺得有贊助人的壓力,錢不能亂花。
Q:你從小就出國,走上專業音樂家的道路,過程很辛苦,會覺得犧牲很多嗎?
A:我小時候很開朗、很活潑。常常在國家音樂廳玩椅子,因為椅子會自己彈回去,我就一直坐著又站著,不然就是滿場跑。工作人員都會跟我爸說:「曾爸爸,你管一下。」
但出國後,我爸有贊助人的壓力。有時候我練完,或是想休息,他就會覺得我練的不夠,這樣會對不起贊助人。我爸媽的壓力是親友的眼光,加上贊助人的期待。而我的壓力是,親友、贊助人,加上我爸媽給我的壓力。無形之中,我就變得比較沉穩,沒那麼外向。
我覺得可以把音樂當成興趣,可以培養氣質。但若是要走專業,真的是比較辛苦,要非常有興趣才能撐下去。像我現在學了十五年,要忍受幾乎每天不間斷的練習。很多運動,像是籃球我就不能碰,因為必須要小心手的安全,萬一腫起來,一、兩個禮拜都不能練琴了。
而且,我們家因為分隔兩地,上次全家旅行已經是十年前去屏東了吧。當然會犧牲到一些生活,但對我來說,能在舞台上表演的快樂是遠大於這些東西。
如果我有小孩或學生,除非他們有很高的天分,家裡也有足夠的經濟條件,否則我不會很建議他們走職業音樂家這條路。
很多學音樂的人,之後都是當老師、進樂團,真正能走到獨奏家的少之又少。就算是我們寇蒂斯音樂學院,雖然都是非常有天分的小孩,但真的能走到演奏家的,可能好幾年只有一個。我自己看小提琴的領域,平均五年也只出一個演奏家。
Q:如同你說,專業演奏家路很辛苦,不是真的有天份,不一定有機會,你學習過程中,曾經懷疑過自己嗎?又是怎麼面對比賽的輸贏?
A:我一直覺得我可以。但是,當你還沒有贏得那一場關鍵比賽,一切都很難說。
畢竟,音樂比賽不像網球賽,你打出界就是別人得分這麼簡單。音樂比賽有很多評審,他們意見包括客觀的音準,但有很大一部分是,對音樂的詮釋以及演奏者的個人特色的喜好,這些都是很主觀的。
我在比賽當中,也遇到很多裁判會因為這些主觀因素,把我分數打低了。他會說:「我不喜歡你的詮釋。」但是我心裡也想:「你不喜歡我的詮釋,我也不喜歡你的詮釋啊!」有時候聽那些裁判的CD,也不一定會喜歡他們的詮釋。所以,聽到這種評語,我也覺得「噢,OK」。
比賽對我來說,是百分之五十的實力,跟百分之五十的運氣。那百分之五十的運氣,包括其他參賽選手的實力、評審的口味,還有觀眾的喜好。
有一次,我參加一場比賽,覺得自己準備滿充分的,不管怎麼樣,應該都能進到決賽。
但是,那一次真的不是非常公平,到最後進決賽的六人,有五位都是裁判的學生。但這種事情也無法避免啦!那一次之後,我就勉勵自己應該要把實力的差距拉得更大。這樣一來,就算裡面有裁判的學生,裁判也不能太明顯的把自己淘汰。
Q:不在舞台上演奏的你,平常的休閒生活都是些什麼?
A: 我的興趣是吃,一直想要開間異國餐廳。但我還是覺最愛台灣的小吃,珍奶、雞排、滷肉飯……。我的拿手菜是火鍋,只要把食材照順序丟,煮一煮就好了。
有時候也也打桌球,但會限制自己不能打籃球,萬一手腫起來,一兩個禮拜可能都不能練琴。有時候也會看電視看到睡著……
流行音樂的話,我喜歡林俊傑跟Jason Mraz。我也喜歡看海賊王,玩Candy Crush,以前也玩過「楓之谷」,都是我平常生活中的小樂趣。
(採訪整理劉亦佳)
人物介紹/曾宇謙
出生:1994年,20歲
學歷:美國寇蒂斯音樂學院
得獎資歷:
2012 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大賽第5名
2015 第一屆新加坡國際小提琴比賽第1名
2015 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組第2名(第1名從缺)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家教網
    全站熱搜

    gpfmu0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